技術文章
Technical articles技術原理
波分復用(WDM)
核心機理:
通過不同波長光載波在單根光纖中并行傳輸,提升容量。主要分為:
粗波分復用(CWDM):波長間隔20nm(1270~1610nm),適用于城域網接入層,成本低但信道數少(≤18波)。
密集波分復用(DWDM):波長間隔0.4~1.6nm(C/L波段),支持160波以上,用于骨干網擴容。
關鍵器件原理:
陣列波導光柵(AWG):基于多徑干涉與羅蘭圓聚焦原理,通過等差陣列波導長度差(ΔL)實現相位差分離波長,滿足 的干涉條件。
薄膜濾波器(TFF):多層介質膜選擇性反射/透射特定波長,但插損高(~4.5dB)、溫漂大(0.05nm/℃)。
時分復用(OTDM)
原理:將低速電信號調制成超短光脈沖,經不同時延合并為高速信號。關鍵技術包括:
超短脈沖光源:鎖模光纖激光器(脈寬<3ps)或DFB激光器+電吸收調制器(EAM)組合。
全光解復用:基于非線性光學環鏡(NOLM)或電光調制器實現納秒級開關。
模分復用(MDM)
少模光纖傳輸:利用光纖中正交模式(如LP01、LP11)獨立傳輸數據。
模式耦合器:通過非對稱波導設計實現模式轉換,耦合損耗需<1.5dB。
關鍵技術挑戰:模式串擾抑制與接收端模式解耦。
正交頻分復用(OFDM)
光域適配:將電域OFDM映射至光載波,提升頻譜效率40%。
調制方式:采用IQ調制器生成M階QAM信號,結合DSP補償光纖色散。
產品分類與技術指標
按復用類型分類
按集成方式分類
分立式:TFF+環形器組合,成本低但體積大(如傳統CWDM模塊)。
平面波導集成:
硅基AWG:220nm SOI晶圓刻蝕,干法刻蝕側壁陡直度>88°。
聚合物EDG:納米壓印工藝提升衍射效率至85%。
混合集成:AWG與DFB激光器共封,減少光纖跳線損耗(如索爾思光引擎)。
前沿技術突破
硅光子集成
高密度波導:氮化硅(Si?N?)微環諧振腔(MRR)Q值>1×10?,調諧效率0.15nm/mW,支持1.6T CPO光引擎。
3D堆疊:TSV垂直互連實現光引擎與交換芯片(ASIC)間距≤10μm,功耗降至5pJ/bit。
新材料應用
鈮酸鋰薄膜(LNOI):電光系數是硅的30倍,調制帶寬>100GHz,突破硅基帶寬瓶頸。
碳化硅襯底:熱導率490W/mK(石英4倍),用于AWG抑制熱透鏡效應。
智能調控技術
AI輔助波長調諧:深度學習算法實時補償硅光AWG溫漂,波長穩定性達±0.001nm。
量子點激光器集成:可調諧范圍>40nm,替代外部激光器解決CPO光源耦合難題。
CPO共封裝架構
光電協同設計:
可插拔CPO:英偉達方案實現光引擎與ASIC電氣直連,能效2.1pJ/bit。
全集成CPO:博通3.2T方案采用硅光+TSV,液冷散熱成本降40%。
光纖復用技術演進路徑與產業需求
隨著單波100G向400G/800G演進,復用技術成為突破香農極限的核心手段,各方案產業化成熟度如下:
制造建議:WDM/PDM組合方案仍是當前產線主力(占比80%),工廠需重點布局AWG晶圓加工與偏振分束器(PBS)鍍膜工藝。
傳統波分復用器件缺陷與替代必要性
四類傳統器件技術瓶頸
薄膜濾波器(TFF):
體積≥20×20×5mm³,無法集成硅光引擎
多層鍍膜良率僅65%(膜厚誤差>±0.5nm導致插損+1dB)
其中Z-BLOCK(也稱為Z-Block合光器件)是光通信領域中的一種關鍵無源器件,主要用于波分復用(WDM)系統中的光信號合成與分離。其核心功能是實現多波長光信號的合波/分波操作,尤其適用于數據中心、高速光模塊等場景。
Z-BLOCK技術原理與工作機理
基于薄膜濾波片的分光原理
Z-BLOCK由多層介質薄膜濾波片(TFF)堆疊構成,每層濾光片針對特定波長設計。
當復合光信號入射時,不同波長的光在濾光片界面發生選擇性透射或反射:
透射:目標波長穿過當前濾光片進入對應通道;
反射:非目標波長反射至下一層濾光片繼續分離。
例如,在800G光模塊中,需分離8個波長(如Lan-WDM波段),Z-BLOCK需集成8組薄膜濾光片,每層精確控制波長間隔(通常±0.8nm)。
光路轉折設計
為適配緊湊封裝(如QSFP28),Z-BLOCK內置轉折棱鏡(Reflective Prism),將水平入射光轉折90°垂直輸出,避免與相鄰光學元件(如磁光隔離器)的空間沖突。
棱鏡表面鍍高反射膜(如金或鋁),反射率>99.5%,減少插入損耗。
核心結構特點
Z-BLOCK通常為長方體玻璃塊結構,包含以下關鍵組件:
濾光片堆棧
采用離子束濺射工藝沉積數十層Ta?O?/SiO?介質膜,膜厚精度達±0.1nm,確保窄帶濾波特性(帶寬≤0.8nm)。
自準直光路
輸入端集成準直透鏡系統,將光纖輸入的發散光轉換為平行光,減少因光束發散導致的串擾。
基板集成封裝
所有光學元件(Z-BLOCK、棱鏡、透鏡)通過無源耦合工藝固定在單一玻璃基板上,提升機械穩定性,抗振動性能優于分立式AWG芯片。
性能優勢與局限性
優勢
局限性
體積較大:每增加一個通道需疊加濾光片,導致器件長度線性增長(8通道Z-BLOCK長約15mm),限制超緊湊模塊設計。
插損累積:多級反射引入額外損耗(8通道典型插損~4.5 dB),高于AWG方案(~2.8 dB)。
產業應用與演進
當前主流場景
數據中心光模塊:100G/400G FR4/FR8模塊中,Z-BLOCK因低溫漂特性占據70%份額(2025年預測降至30%,被AWG替代)。
5G前傳網絡:CWDM粗波分系統(通道間隔20nm)中成本優勢顯著,單器件價格<$10。
技術演進方向
混合集成:與硅光芯片耦合(如索爾思方案),將Z-BLOCK作為“光學引擎”嵌入COB封裝,減少光纖跳線損耗。
材料革新:采用碳化硅(SiC)襯底替代玻璃,熱導率提升4倍(490 W/mK),降低高功率下的熱透鏡效應。
不可替代的精密光學組件
Z-BLOCK憑借低串擾、高溫度穩定性的核心優勢,仍在特定場景(如高溫工業環境、高功率激光系統)保持競爭力。但其未來將受AWG技術擠壓,需通過三維光路折疊(如波導集成棱鏡)和超表面濾光片(Metasurface TFF)實現小型化突破。
光纖光柵(FBG):
信道數≤16(紫外寫入精度受限)
溫度敏感性0.01nm/℃,需TEC控溫增加功耗
體光柵(VBG):
手動對準工時>30分鐘/件,人力成本占比40%
衍射效率衰減速率>5%/年(膠合層老化)
自由空間型:
裝配公差要求±0.5μm(超出常規貼片機精度)
平面波導集成化替代路徑
核心優勢:
晶圓級制造(單次流片≥500芯片)
單片集成度提升(AWG+調制器+探測器)
成本下降規律:每代工藝節點(如130nm→90nm)
陣列波導光柵(AWG) —— DWDM主力方案
AWG的核心原理與結構
工作機理
多波長分波/合波
AWG基于光的多徑干涉與羅蘭圓聚焦原理實現波長路由。輸入復合光信號經輸入星形耦合器(平板波導)分散至陣列波導,陣列波導長度呈等差級數(長度差ΔL),導致不同波長光波產生相位差。
在輸出星形耦合器中,相位差引發干涉聚焦,不同波長被分離至特定輸出波導。
數學關系:焦點位置滿足 (為波導有效折射率,為衍射級數),波長間隔由ΔL和羅蘭圓半徑決定。
核心結構組件
AWG vs. 傳統方案(Z-Block)的性能對比
AWG設計的核心挑戰與優化路徑
技術瓶頸
串擾控制:信道間隔縮小至200GHz時串擾達-10 dB(400GHz時為-20 dB)
解決方案:
奇偶波長分離:梳狀濾波器(MZI+MMI)將波長分組,降低串擾。
級聯結構:一級高分辨率AWG + 二級低分辨率AWG,拓展自由光譜范圍(FSR)。
偏振敏感性:硅基AWG因高Δn產生偏振依賴
優化方案:
陣列波導嵌入半波片補償。
聚合物材料降低雙折射。
工藝與可靠性
耦合失效風險:AWG與PCB粘接后溫循(-40~85℃)易開裂
設計規范:
PCB覆銅區網孔直徑需為0.1~0.15mm(φ0.5mm致AWG破裂)
剪切力>5kg(滿足MIL-STD-883標準)
產業應用場景與演進方向
數據中心光模塊
400G/800G FR4/FR8模塊:AWG替代Z-Block(2025年滲透率70%),單芯片價值1.6-3.2美元。
5G前傳網絡:CWDM系統(通道間隔20nm)中AWG單價<$10,成本優勢顯著。
前沿演進
硅光集成
混合集成:索爾思將AWG作為“光學引擎”嵌入COB封裝,減少光纖跳線損耗。
CPO技術:天孚通信1.6T硅光引擎配合CPO,能效≤5pJ/bit。
超緊湊設計
微環諧振器(MRR)級聯:提升分辨率并擴展FSR,但需熱調諧穩定性
AWG的核心價值與未來趨勢
AWG憑借高集成度、低溫漂、低成本特性,正成為數據中心光模塊的主流解復用方案。超融合架構(AWG+MRR+AI調優)實現單模塊1.6T速率,支撐英偉達GBXXX超算集群。
量產參數:
信道數:48通道(C波段±10nm)
插損:≤4dB(90nm SOI工藝)
串擾:<-30dB(波導側壁粗糙度<2nm RMS)
工廠工藝關鍵點:
干法刻蝕:采用HBr/O?等離子體優化波導側壁陡直度(傾角>88°)
退火工藝:1050℃氫氣環境修復缺陷,降低傳輸損耗至0.03dB/cm
刻蝕衍射光柵(EDG) —— CWDM性價比之選
數據中心應用優勢:
4通道插損<1.5db(對比awg>2.5dB)
溫度不敏感性(波長漂移<0.005nm/℃)
量產痛點與改進:
衍射效率低(原工藝55% → 納米壓印提升至85%)
采用SiO?/Ta?O?雙材料波導,降低折射率差至0.5%抑制高階模
微環諧振腔陣列(MRR) —— 高密度集成方向
微環諧振腔是多波長對量子關聯產生和輸出的器件基礎。光學微腔的色散決定了微腔中能否產生關聯光子對, 諧振特性決定了微腔中關聯光子對的產生和輸出速率, 微腔的自由光譜范圍決定了產生關聯光子對的間隔以及個數。
MRR的核心優勢與基礎限制
MRR的一個優勢是可以做成可調諧的濾波器,在微環上加上電極加熱即可實現諧振波長的可調諧。通過MRR的級聯也可以實現較少波長的波分復用/解復用器。
高集成度優勢
緊湊結構:SOI波導芯層與包層折射率差(Δn > 40%)使微環半徑可縮至 3–5 μm(對比傳統材料>100 μm),實現 μm級器件尺寸,適合高密度光子集成。
高Q值特性:優化后的氮化硅(Si?N?)微環Q值> 1×10?(半徑3 μm),光子壽命延長至ns級,提升傳感與濾波精度。
環境敏感性瓶頸
溫度漂移:硅的熱光系數(1.8×10?? K?¹)導致諧振波長漂移約 0.1 nm/℃,需主動溫控。
工藝容差低:
波導寬度偏差±5 nm → 諧振峰偏移>0.5 nm。
側壁粗糙度(RMS >2 nm)→ 散射損耗增加,Q值下降30%。
結構創新:提升工藝魯棒性與光譜性能
垂直耦合結構
設計原理:采用多層波導堆疊(如Si/Si?N?),通過倏逝場耦合替代水平耦合,降低對準精度要求(容差±0.5 μm → ±1.5 μm)。
驗證案例:雙環垂直耦合結構串擾<-40 dB,插損<1 dB,適用于多通道WDM系統。
級聯拓撲優化
十級級聯微環將FSR擴展至40 nm,3 dB帶寬壓縮至0.239 nm,但良率降至65%以下。
熱調諧與低功耗控制方案
集成加熱器
主流方案:
TiN電阻加熱器:調諧效率 0.15 nm/mW,響應時間~ms級。
硅摻雜PIN二極管:載流子注入調諧(速率GHz),但引入額外插損~3 dB。
突破性設計:
腔體SOI熱隔離:在波導下方刻蝕空氣腔(深度3 μm),減少熱擴散,功耗降至 2.1 mW/π相移(對比傳統方案20 mW)。
ITiO柵極驅動:利用鈦摻雜氧化銦的電場調諧(589 pm/V),近零靜態功耗(適用于低功耗WDM系統)。
溫度不敏感設計
游標效應補償:雙環級聯(半徑差ΔR≈0.5%)使溫度漂移< 0.023 dB/K,免除TEC控溫。
混合材料集成:硅波導+聚合物包層(負熱光系數),實現被動溫度補償。
制造工藝關鍵點與良率提升
核心工藝控制
光刻精度:
電子束光刻(EBL)替代DUV:環圓度誤差< ±3 nm,抑制諧振峰分裂。
納米壓印(NIL):降低EDG器件成本30%,但套刻精度需<50 nm。
干法刻蝕優化:
HBr/O?等離子體工藝:波導側壁陡直度>88°,粗糙度<1 nm RMS。
深度控制:硅層刻蝕深度偏差需<5%,防止耦合效率波動。
封裝與可靠性
ALD密封技術:原子層沉積Al?O?隔絕水氧,器件失效概率< 10?? FIT。
應力匹配設計:環氧樹脂封裝膠熱膨脹系數(CTE)需匹配硅(2.6 ppm/K),避免溫循開裂。
前沿應用與發展趨勢
通信與傳感
1.6T CPO光引擎:MRR陣列與硅光調制器單片集成,能耗≤ 5 pJ/bit(英偉達GB200架構)。
高靈敏度生物傳感:
石墨烯-金復合涂層:折射率靈敏度達 730 nm/RIU,檢測限2.8×10?? RIU。
多環游標效應:前列腺抗原(PSA)檢測靈敏度提升6.5倍[citation:15]。
非線性光學擴展
四波混頻(FWM):高Q微環(Q>10?)中泵浦光轉換效率> -20 dB,用于量子光源生成。
光頻梳生成:氮化硅微環在C波段產生>100條梳線,線寬<100 kHz(光計算與精密測量)。
MRR技術正向 多功能集成(濾波+調制+傳感)、超低功耗(零偏置調諧)、三維堆疊 演進,但仍需突破:
工藝標準化:耦合間隙(~150 nm)與波導尺寸的晶圓級均勻性控制(CD誤差<3%)。
混合集成瓶頸:硅光芯片與電子ASIC的3D互連(間距≤10 μm)熱管理難題。
成本競爭力:8英寸SOI晶圓流片成本>5000美元,需轉向硅基氮化硅平臺降本30%。
技術突破:
Q值>1×10?(氮化硅材料,3μm半徑環)
調諧效率:0.15nm/mW(集成TiN加熱器)
產線良率提升措施:
電子束光刻替代DUV:環圓度誤差<±3nm(降低諧振峰分裂)
原子層沉積(ALD)封裝:隔絕水氧保障長期穩定性(失效概率<10?? FIT)
產線升級實施建議
設備改造優先級
刻蝕機:升級ICP等離子源(射頻功率精度±1%)
鍍膜機:引入離子束濺射(IBS)替代磁控濺射(膜厚均勻性±0.3%)
光刻機:配置納米壓印模塊(NIL)降低EDG生產成本30%
材料選型指南
測試標準升級
波長精度:可調激光源+光學頻譜分析儀(OSA)校準(參考ITU-T G.694.1)
可靠性:85℃/85%RH雙85測試1000小時,插損變化≤0.2dB
光子是未來的應用重點技術
20世紀以來, 經典信息科技在信息獲取、處理和傳遞方面取得了巨大進展, 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. 隨著量子物理研究的深入, 量子信息技術應運而生, 將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和資源(如態疊加、不可克隆、不確定性和量子糾纏等)融入信息科技, 發展出包括量子精密測量、量子計算、量子通信等在內的多項技術。
這些技術有望在測量精度、信息處理能力、傳輸容量和信息安全等方面超越經典信息技術的極限. 在量子信息技術中, 其核心關鍵是量子信息載源的物理實現. 近年來, 在核磁共振、冷原子、超導線路和量子光學等系統中提出了多種量子信息載源方案。其中, 光子因其無靜止質量、良好相干性、低損耗和高速傳輸等優勢, 成為高性能量子信息載源的主要候選者。
參考文章: AIOT大數據
您好,可以免費咨詢技術客服
筱曉(上海)光子技術有限公司
歡迎大家給我們留言,私信我們會詳細解答,分享產品鏈接給您。
免責聲明:
資訊內容來源于互聯網,目的在于傳遞信息,提供專業服務,不代表本網站及新媒體平臺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如對文、圖等版權問題存在異議的,請聯系我們將協調給予刪除處理。行業資訊僅供參考,不存在競爭的經濟利益。